浙江大学出新招实招硬招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发布日期:2022-11-22 浏览量:

浙江大学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从完善工作体制、加强队伍建设、突出特色教育、拓展社会资源等方面出新招实招硬招,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完善体制建设,健全“三全育人”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教师积极参与、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成立由党委常务副书记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副校长任副主任,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委员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规划、协调、咨询和审议任务,促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落实。实施学生工作汇报检查制度,学校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和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学生工作例会,检查、总结阶段性工作,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各学院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实施学校学生工作总体安排与学院特色工作。

构建矩阵式学生管理新体制。根据学生发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化、需求多样化、生活分散化等特点,确立“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学院和生活园区共同参与的学生管理体制。成立学生发展服务中心,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党员之家”建在学生公寓。加强园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宿舍文明建设活动,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立考核机制。学校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各学院班子目标责任,纳入班子考核内容,纳入办学指标和教学评估体系;明确规定专业教师、机关干部都有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的义务,在考核、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将担任学生工作的情况和表现,纳入考核内容。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了《浙江大学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班主任工作规定》、《辅导员考核实施细则》等制度,对辅导员队伍准入条件、人员结构、培养与提高,以及辅导员工作与发展的政策保障,做出具体规定。建立了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实施辅导员岗前培训计划、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辅导员论坛”在岗培养计划,选送辅导员参加各级培训与赴国外境外学习研修。每年组织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导师”、“三育人标兵”“学生工作奖教金”、“学生工作创新奖”等,树立一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并在校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各学院根据学院实际,采取两种模式推行导师制。一是“一对多形式”,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一位导师指导10名以内学生;二是“多对多形式”,三位以上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学生小班,导师组组长由教授担任。一大批高水平教师包括院士、知名教授、学院领导等积极承担了导师任务。学校还通过在学生生活区设立“导师工作室”等形式,为导师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实施结对工程。发挥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六大结对共建活动,即领导干部与学生结对、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教师与学生结对、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突出特色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

日常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名家课程专题讲授系列、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思政教学网站和配套的现代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名师群体、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组有全国影响的精品课程。

把握各个育人环节,着重抓好“新生特别教育计划”和毕业教育。学校积极引导新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顺利实现人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关键性转换,为今后几年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与军训有机结合的新生特别教育计划。该计划以“理解大学、适应大学、超越自我、共同成长”为主题,分为理解大学、转变人生、共同成长三个篇章,每篇章有3―4个具体实施计划,如新生党员培训班、领航人生名师报告、认识大学系列讲座等。在毕业生中开展“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系列活动,创新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和毕业典礼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校之情和成才报国之志

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加大“求是潮”、“求是青年网”、“文化素质网”等思想教育主题网站创建力度。大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成立了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实施BBS用户实名注册认证管理办法,落实校园网站登记和备案工作。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建立网络信息员和评论员队伍,主动掌握网上动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公共场所计算机使用与管理,开展专项检查。开展网上学习生活服务,建立学生电子邮箱系统。

普通学生教育与特殊学生教育相结合,建立困难学生预警与援助机制。建立学生学习困难预警与援助体系,针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不同原因,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援助计划。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一盘棋”工作机制。实施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实践计划,使“资助”和“育人”紧密结合,在校园内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拓展社会资源,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以“相约星期五”为载体,以“新四军教育基地”、“党员之家”为教育阵地,每星期五邀请老新四军、革命老同志与大学生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旨的系列活动。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开展资助人与受助人的良性互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反哺社会。实施校友导师计划,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建立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完善学生家庭信息库,通过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开放日”、设立“家委会基金”等形式,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信任与理解。

(来源:教育部官方网站)